- 崔允亮;汪浪波;章丽莎;魏骁;
核磁共振试验需通过表面弛豫率确定水泥土的孔径大小。为研究配合比和养护龄期对表面弛豫率的影响,推动核磁共振在水泥土微观研究领域的应用,本文对水泥固化后的粉土开展了低场磁核磁共振试验和压汞试验,基于最小二乘法对试验结果进行处理,得到了相应的表面弛豫率,探究了不同养护龄期、水泥掺量和初始含水率下表面弛豫率的变化规律,基于表面弛豫率得到了水泥土的孔径分布曲线,分析了配合比对水泥土孔径分布的影响规律。最后,基于表面弛豫率的变化规律提出了水泥土表面弛豫率的预测模型,采用现有水泥基材料数据进行研究,论证了模型的适用性,基于孔径分布的影响规律得出了初始含水率对水泥土试样孔隙特征的影响程度要强于水泥掺量的结论。研究成果可为水泥基材料的核磁共振试验提供参考。
2025年05期 v.7;No.152 438-4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7K] [下载次数:1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方敏慧;孙兴业;胡智超;朱沈鸣;王建华;国振;
为探究强涌潮作用下古海塘的响应规律,结合古海塘实际受荷特性,开展一系列离心机试验,通过激光位移传感器和孔压传感器实时监测塘体位移和土体孔压情况,并利用高速相机记录塘体变形,借助PIV技术分析土体在加载过程中的自身位移场变化。结果表明:在常规涌潮力作用下,海塘结构动力响应微小,呈现出良好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在静力荷载作用下,揭示塘体运动与土中超孔压的发展趋势,确立180 kPa的极限荷载值,圈定潮头冲击区和底部条石区为潜在易损区域。相关结论能为防潮预警系统的建设和海塘修复加固提供参考。
2025年05期 v.7;No.152 447-4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1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罗伟;方鹏飞;娄杨;孙逸农;谢新宇;
随着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能源地下连续墙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为探索该类结构的热力学行为,本研究通过室内模型试验,分析了模型墙在黏-砂双层地基中的热力响应规律。试验过程中,利用土压力计和应变传感器进行监测,旨在分析地下连续墙的墙体横向与纵向应变、以及其与土体接触面处土压力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基坑开挖前墙体两侧纵向应变均随深度增加而逐渐减小;而基坑开挖后在墙体中部位置出现纵向应变极值;在基坑开挖前后,墙体两侧的横向应变均呈现墙体中部大、两端小的现象。同时,温度升高和基坑开挖均对墙侧土压力有明显影响。试验结果揭示了温度作用下墙体的力学行为及墙-土相互作用的变化规律,为能源地下连续墙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2025年05期 v.7;No.152 457-4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7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黄涨功;孙苗苗;
季节性冻土区的地基土因长期冻融循环作用而强度劣化,在交通循环荷载下产生的变形沉降量远超非冻土区,易导致安全隐患。本文以季节性冻土区的软黏土为研究对象,对重塑软黏土进行冻融循环处理,采用GDS动三轴测试系统开展一系列长期交通循环荷载试验,以探究不同冻融循环次数、压实系数以及固化剂种类对软黏土累积塑性应变的影响规律,并通过试验结果分析季节性冻土地区公路地基的变形沉降规律。结果显示:在同等冻融条件下,压实系数越大,经过相同的长期交通循环荷载作用后产生的累积塑性应变越小;在土样中掺入固化剂,可达到与提高压实系数相似的效果。因此,本文建议在季节性冻土地区使用掺入比例为1∶10 000的华夏一号固化剂,配合土体压实系数为0.87的施工方案,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成本。
2025年05期 v.7;No.152 466-4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7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朱德良;张自韬;陈水满;许震;黎恒杆;
本文以建筑再生碎石和黏性土为研究对象,采用大型直剪试验系统,研究了红黏土稳定建筑再生碎石(CSRCA)混合料在不同碎石掺量和不同荷载条件下的抗剪性能及其作用机理。试验结果表明:再生碎石掺量的提升会显著影响混合料的力学性能,内摩擦角和抗剪强度均随碎石掺量的增加而增大,黏聚力随碎石掺量的增加逐渐降低;55%的再生碎石掺量为混合料性能转变的临界点,超过此值后力学参数变化不大。研究成果揭示了CSRCA混合料的强度形成机制,为该材料在路基工程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这项研究促进了建筑废弃物的资源循环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2025年05期 v.7;No.152 473-4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1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周宏承;
随着城市地铁隧道日益普及,地下空间的抗爆防护性能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聚脲弹性体因其优异的力学性能和良好的吸能特性,在抗爆防护材料领域展现出显著优势。本文采用HyperMesh和LS-DYNA软件建立隧道衬砌外径为10 m、厚度为0.35 m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在100 kg TNT的爆炸作用下,确定隧道的最不安全点为右侧衬砌与底部衬砌交界处的观测点1,并针对观测点1进行后续的动力响应分析。在隧道衬砌内侧喷涂厚度分别为6 mm、10 mm和15 mm的聚脲弹性体进行加固,对比发现,随着聚脲弹性体厚度的增加,观测点的水平位移和水平速度响应的最大值均随之减小。当采用15 mm聚脲弹性体加固时,效果最佳:与未加固工况相比,水平位移最大值减少了73.0%,水平速度最大值减少了74.1%。为研究聚脲弹性体密度对抗爆性能的影响,分别设置了密度为基准值1.25倍、1.5倍和1.75倍的聚脲弹性体工况,研究发现,随着聚脲弹性体密度的增加,观测点的水平位移和水平速度响应的最大值均逐渐增大。研究表明,喷涂聚脲弹性体可以有效增强隧道衬砌的抗爆性能,且可以通过增加聚脲弹性体厚度或采用更低密度的聚脲弹性体材料的方式来获得最优的抗爆防护效果。
2025年05期 v.7;No.152 482-487+5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1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